返回首页 | 英文(English)
 
 
 
首页  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李京武:港航院66届军港建筑专业
发布人: 港航院     发布时间: 2015-04-14     访问次数: 2530

百折不挠的水之子

 

【简介】 李京武,1966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军港建筑专业,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工程设计研究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疏浚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李京武长期从事港口和海洋工程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军队中他四次荣立三等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1990年他被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他又荣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艰苦求学 志存高远

 

       学海风雨交加,可是他独享风雨后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书山荆棘遍布,可是他醉心于脚下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求学道路崎岖,可是他坚信前方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远大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坚韧的毅力使得他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完成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求学之路。作为老一辈“水之子”,他的求学之路向我们生动的诠释了今天河海大学16字校训中的“艰苦朴素”和“严格要求”。

 

       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一个贫民家庭里的他在分担家庭重担之余,从来都是利用点滴时间去学习。十岁才进学堂的他夜以继日地默默努力着,终于如愿考上了县里的唯一一所中学并在1961年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天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院校——华东水利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河海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都急需建设人才。我想自己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行,做一个对国家建设有所作为的人”无数个破晓与夜晚,无数个佳节和假日,在这些在别人看来理所应当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里,他都争分夺秒地在汲取知识。东方的第一缕阳光,他更加坚定了祖国一定能如初升的旭日般焕发出新生的信念。他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物质层面的匮乏在他看来是那么的不值一提。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食不果腹”、“豆腐都是奢侈品更不用说有油水”、“大雪天怕棉鞋湿光脚走路”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他以坚韧的毅力求学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因为他梦想成为一名海军——用他的双手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贡献力量,所以他选择了军港建筑工程。从他选择这一专业开始,似乎他的一生都将与那片碧海蓝天结下不解之缘。刻苦专研专业知识的他很快因为品德兼优于1965年光荣入党。满腔热血立志报国的他还没等学业完成,身处那个动荡年代的他就被扣了“黑老保”的帽子,并被迫在家中呆了一年之久。然而,饱尝艰辛的他从来都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所以那次的“严寒”也并没有摧残待放的花蕾。他迅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从挫折中走出来。终于,在196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东水利学院军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

 

献身军港 攻坚克难

 

       1968年5月李京武如愿入伍海军,很快又被分配到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从事海军基地工程核效应实验工作。从此,在大西北、大戈壁,他一干就是五年,无怨无悔。“随后,我的研究开始转入海军军港工程在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的抗风浪性能研究,并于1976 年接手了海军第一个大型试验浮码头工程的设计。”采访中,李京武侃侃而谈,从他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些许情形。在建设该码头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码头地处开阔海域、海洋环境恶劣;二是,他所领导的工程队缺乏实战经验;三是,码头建成后遭遇强台风袭击而被破坏。但是,李京武并没有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更没有在失败面前气馁懈怠。相反,他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浮码头在风浪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并发现了浮码头在风浪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受力特性。李京武并没有就此止步,他通过探索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结构使得浮码头整体抗风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这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他主持的浮码头研究也因此分别获得军队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年,李京武又一次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负责主持架设我国的第一座跨海浮桥。今天的我们可能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可是,这在当时却面临着诸多工程界难以逾越的困难:一是,我国从未建设过海上浮桥,缺乏相关经验、资料;二是,海洋中往复变化的冲击力、强台风和潮涨潮落等使得桥的固定变得十分困难;三是,通航孔的设立,要知道当时李京武所采用的通航孔技术,在当时只在美国的华盛顿湖上使用过。而现实中的困难却远远不是寥寥数语能够尽数的。但是,李京武硬是凭着华水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结合着河上架设浮桥的技术和成果,在和工程队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将浮桥架设成功了。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仅仅用了一个月就让浮桥竖了起来,而且桥轴线偏差只有30 公分。最令他自豪的是——这座浮桥的合同使用期只有三年,它却足足支撑了七年!直到2002年秋天固定大桥建成后,它才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996年,该项目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京武感慨地赞叹这座浮桥立下了汗马功劳。听着李老的讲诉,我们暗自叹道,“其实李老自己又何尝不是立下了奇功呢?”

 

感悟人生 寄语母校

 

       近五十年的军事科研之旅,李京武的付出与努力获得了军队和国家的诸多认可,年过七旬的他早已将名利看淡并将这些归功于母校的培养和国家的栽培。当问到现在的生活时,他说道,“家里倒是挺舒服的,但是我是做科研的人,想要安逸就不要走这条路。所以与其沉醉于风光霎月,不如趁着时光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我国的海军国防工程以及战备工程多做一些贡献。”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李老一直以来信奉的格言。他希望我辈学子也能“勇攀书山,作乐学海”。在工作生活上,李老希望我们能严于律己,多考虑集体利益,不要只考虑个人利益。

 

       当谈到母校的百年校庆之时,李老满怀深情地说,“在母校的那几年是我一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那份师生情和同窗谊就像珍藏的佳酿历久弥香,至今想起在心中仍泛起阵阵感动”他又慨叹道,“没有在母校的那几年学习,今天的李京武可能就是另一个李京武喽。”最后他祝愿母校能秉承严老的十六字校训,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水之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有生力量。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    邮编:210098    email:ghxy@hhu.edu.cn